
書畫交流的問道者
——寫在《張本平藝文集》出版之際
中國美協理事、河南省美協主席 馬國強
風雨彩虹薪火相傳,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積淀,中國書畫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要素和象征。近日,將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張本平藝文集》與廣大讀者見面,讀者可從中了解到600多位當代書畫家的藝術人生、軼文、哲思、書法、繪畫之理法,讀懂他們書畫作品所處的時代風云及其對他們的性格及創作風格的影響。該書作者從自身出發,以書畫交流為前提,放眼當今書畫界,用清晰的多向思維,行文梳理了當代書畫創作的走向。綜合了數年來眾多書畫家的成功案例,并以其精品力作為例進行解讀,篇篇文通意達、立體生動、語言精湛、批評切要。
全書共分為:“人物畫家篇”“山水畫家篇”“花鳥畫家篇”“書法家篇”。本書寫作勵志學術,人文風雅、鮮明詳實,體現了作者對藝術批評的歷史責任感。作為藝術評論,學術與人文是第一位的,書畫家的實踐與理論是評論的依據,是硬道理,一本接地氣、可讀性很強的書畫交流藝文集,是書畫家、理論家、鑒賞家、收藏家熱讀的范本。
文集的作者——中原書畫院院長張本平先生,是一位演繹書畫交流傳承的問道者;是一位潛心學問,“理”“法”兼修的文化工作者;也是一位稟賦聰敏、勤思善悟、吃苦耐勞的藝海弄潮者;更是一位有責任心、有使命感、有探索精神的書畫評論家。他把學術探索融于社會文化活動行為中,其學識、思辨、勤奮,令人敬佩。他在自己的藝海生涯中,用澄明心靈去體悟書畫藝術精髓和自然天地中的靈氣。在書畫評論探索研究中,注重時代精神、民族文化氣息。在文藝評論界、書畫界,張本平是一位艱苦的也是成功的跋涉者。他用近30年的辛勤耕耘,用一部沉甸甸的藝文集告訴我們,什么叫堅守,什么叫信仰,什么叫傳承。張本平是一個把藝術融入生命的人,勇于奉獻的人。
藝海航程破萬里,挺立潮頭唱大風。近30年來,張本平致力于書畫交流事業,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探索出書畫交流的航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他策劃、主持過多次書畫大展,并主編多部書畫集。他在書畫家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這橋梁被書畫界的朋友譽為“藝海長虹”。 他采訪名師上千人,先后為當代著名書畫家劉文西、楊之光、范曾、張海、李鐸、楊曉陽、盧禹舜、李自強、丁中一、王威、謝冰毅、張劍鋒、周俊杰、孫廣舉等600多人撰寫了書畫評論文章。他的評論文章,不僅在中國美協《美術》雜志、《國畫家》雜志上發表,而且在《中國書畫報》《神州詩書畫報》《羲之書畫報》上發表,受到書畫界的肯定和贊賞。由河南省新聞出版局批號的《中原書畫報》,由他主編已出版650多期。
梅花香自苦寒來。張本平所著的《藝海放歌·張本平文集》獲鄭州市“文學藝術成就獎”;大型文集《解讀當代書畫名家·張本平書畫評論集》獲“全國學術成就獎”、“書畫評論特等獎”及“鄭州市五個一工程獎”。他領導的中原書畫院先后獲得“河南省文化產業十佳單位”、“河南省先進文化示范基地”、“河南省新農村文化建設慈善先進單位”、“中國文化傳媒貢獻獎”……
扎根中原,面向全國。張本平帶領中原書畫院,與河南博物院聯袂打造書畫展覽、學術研討、演講對話、寫生采風、服務社會、面向大眾的載體和平臺,為中原書畫藝術的繁榮與對外交流做出了貢獻。
仔細品味《張本平藝文集》,字里行間充滿了對書畫賞析的真摯而濃烈的感情流露,內蘊著豪邁氣概和壯美的情懷。
書畫藝術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一幅書畫作品,如一段旅途中的風景,有著不可替代的美麗。張本平先生長期受中原文化及儒、釋、道等哲學思想浸染,他在書畫研究和評論中將人文精神、超凡逸趣融入筆墨,闡釋有形書畫中傳達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無形意蘊。
化約筆墨,取其精神氣象。張本平的評論文章體現著他對時代的感悟,反映著時代審美風尚和需求,文字語言自然、凝練、含蓄、典雅。文集的氣息境界,是由他的功力與學養所共致,這是他與傳統哲學、美學思想在藝術上相融貫通,并具儒家的中和、道家的自然、釋家的妙悟,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包括本身所含知識、心境、氣度、學養等諸方面積累的結晶。
在一代代人追求美的同時,審美觀念也在不斷發展和更新。在張本平的筆下,無論是當代名家王琦、雷正民、魏紫熙、秦嶺云、岑學恭、晏濟元、袁曉岑,還是龔柯、唐玉潤、黃居正、鄭玉昆、史正學、劉石平等數百個藝術人生的精彩故事,構筑成當代書畫長廊中的一道風景,也見證了他自己的心靈軌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們身處一個變革的時代、一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一個現代社會轉型的時代,努力創造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代表作,推出我們當代的書畫家,是張本平凝心聚力之作——《張本平藝文集》的要旨。
中原書畫院官方網站:www.kofood36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