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華平,1954年1月出生於河南確山縣,祖籍山東泰安。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政協常委、河南省政府參事、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鄭州大學名譽教授、河南大學名譽教授。
曾擔任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第八屆書法篆刻作品展、首屆全國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作品展、全國第五屆新人新作展、全國首屆行草書展等全國書展的評委。
根植中原的書法大家
——宋華平先生的藝術成就與欣賞
宋華平先生1954年生于河南確山,鄭州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F為河南省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協理事,中國書協行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字博物館特邀研究員,鄭州大學名譽教授,河南省政協常委,河南省文聯副主席。
宋華平先生不僅是中原書風的引領者和典型代表,而且也是河南書法團隊的合格指揮員。他以行草領秀書壇,是當今行草書藝的杰出代表。他的行草用筆自然靈動、雄渾遒勁、恣肆古雅;又因參加全國第三、五、六、七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二、六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中日書法交流展,中新書法交流展,當代著名書法家代表作展,國際書法展,榮獲河南省書法最高獎——“龍門獎”金獎的殊榮讓人熟知;特別是,他曾多次擔任中國書協蘭亭獎、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等全國大展評委,并榮獲第二屆河南龍門獎一等獎,中國書協成立三十周年榮譽獎、貢獻獎,被評為“2009中國書壇十大人物”。確實帥才難得,值得關注,值得期待,值得推介。
宋華平先生入古求新,以當代弄潮兒的膽識涉足行草創新與探索,在熱潮不斷、新韻迭出、高手如云的當代書法藝海脫穎而出,獨辟航路,眼光獨具。品讀《宋華平書法作品集》,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個性鮮明、風格獨具、雄渾遒勁,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親和力。他的行草以草書筆意為之,筆勢連綿,筆意貫通,氣暢韻足,結體嚴謹,骨剛勁挺。大體看來,他的行草以王羲之、王鐸為師承,又兼當代審美之要求,可謂厚古而不薄今,熔古而鑄今、推陳而出新。宋華平先生深知書法是線條的構成藝術。其粗與細、翻與轉、重與輕、方與圓、枯與濕、濃與淡、虛與實、動與靜等等,都要在揮毫的瞬間兼顧到,既要自然靈動,更儀態萬方,以期“以抽象之筆墨表現具體之人格風度及個性情感,并給人以旋律跌宕的音樂之美”,書法藝術“正是這種人與自然、情緒與感受、內在心理秩序結構與外在宇宙(包括社會)秩序結構直接相碰撞、相斗爭、相調節、相協奏的偉大生命之歌”,因為“它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整個心靈,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身(從指腕神經到氣質性格)心(從情感到思想)的各個方面……”中國的文辭與漢字書寫的組合,就是書寫者心志的抒發,是“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的產物。因此品讀宋華平先生的書法藝術,任何人都可以從中感悟到他正直做人的品德,也可以從中體悟到他為藝的虔誠心態和執著精神。
致力于傳統藝術的研習,首先應懂得傳統文化的精髓,繼而以傳統文化的精髓去規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個高尚的、純粹的、謙和的人。誠然,宋華平先生的書法風格可能缺乏時下強調的所謂的搶眼的張力。但是,我們必須清楚的是,數千年的傳統書法藝術之所以薪火不斷,蓋系多種風格并存而行成百花齊放的局面。雄強與柔美、恣肆與恬淡歷來都是互為媲美互為依存的。風格是藝術家人格和創作個性在作品中的具體表現,書法的風格、個性也是書法家性情的自然流露。
一幅幅線條流暢、筆法明快的書法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愉悅人的心靈。這是筆者對宋華平先生書法藝術風格的第一印象:其作品運筆結構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用筆從容嫻雅、縱橫跌宕,亦能行處皆留、留處皆行。他的書法單字結構奇險,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俊逸,章法富有創造性,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
劉熙載曾說:“它書,法多于意;草書,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者,意法相害;善言草者,意法相成。”法即法度,意即意韻。二者兼之,相得益彰。故蘇東坡論吳道子畫語有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書法亦然。今人只見“法度”與“豪放”而未出“新意”與“妙理”,當然就與真正意義上的草書相去甚遠了。宋華平先生則不然。他反對食古不化,更反對寄人籬下或誤入某家門墻。書法界總存在一個“取法何人”的問題,學書者也往往以師承某家某派為榮。宋華平先生的態度是“取法乎上”,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而是以審視的眼光去加以選擇繼承,先立自家書之濫觴,再補他人血肉,學人豐己,乃至形成自己的風格,而不致臨歧迷失自己。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不斷的研習與探究,他的行草書蘸墨飽滿,線條流暢,意態從容,結體嚴謹,提按頓挫,筆勢飛動,他能巧妙地營造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流動感,使其行草書給人的感覺是汪洋恣肆、一瀉千里。他行草書的氣勢之美體現了運動與力量的和諧,所以他的行草書因得勢而得力,進而得氣、得神,其草書全在神馳情縱、得心應手之間寫出精神和氣質來,具有濃郁的書卷氣,給人滿眼煙云飛動的感覺,在當代書壇獨樹一幟。
筆者對宋華平先生書法藝術風格的第二印象:作品靈動自然、雄渾剛健,別具風格。評價一位書法家,作品本身固然重要,而我更崇敬具有思想力的藝術家,我將之稱為思者,這是成為藝術大家的基礎和必要條件。作為書法界的思者,其思想要穿越歷史,把握各個時期的藝術特征、思想基礎及其內在的發展規律;要以獨特的視角把握書法藝術美的本質,把握時代精神和大的審美趨向;當然,還要較為廣泛地涉獵一些其它藝術門類,而這一切,宋華平先生都具備。藝術界的淘汰是無情的,它只有對頭腦睿智的思者予以青睞。如宋華平般的思維能力,加之作為藝術家獨特而敏銳的感知力、悟性和靈氣,他的作品過一段就會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因為他永遠不滿足現有成績。怎么變?他說要敢于打破自己固有東西的束縛,不斷吸取新的東西,包括古人的經驗和當代人的探索成果,這就要求在具體技術性的處理中把握好一個度。書法要達到崇高境界的一種感悟,用語言很難表達清楚。它或者是一種經驗,一種感覺,一種氣息,甚至憑一生的積累也難以闡釋清楚。但他悟到這一點,即可見他對書法作為藝術的思維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具體一點說,如在大的審美尺度把握上,豪放與粗野也許只有一紙之隔,把握好則可謂之充滿博大氣息的正大氣象,否則,則流于粗疏、狂野。認識的高度加靈氣,是宋華平先生作品不斷沿著正確的道路進步和取得令人矚目成就的重要因素。在他看來,創作時速度的輕重快慢和墨色的濃濕淡枯給人的視覺以不同的感受,這種不同感就是“節”與“奏”的不同。而章法中,行的搖擺與配合、顧盼與呼應、速度與節奏、夸張與變化、異體與同勢……皆會豐富作品的審美內涵。在書法創作中,他以行草書作為審美追求,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個人風格。宋華平先生的書法,既植根傳統,又銳意創新,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寫意特征,充分體現了中國精神和中國審美。觀他之書,首先感到的是結字端莊、行氣從容、用筆精微、章法和諧,重內涵、講細節、貴資質,骨健肉豐,有君子風范;既有中原人的剛毅整肅,又有文人的中和之美。他的用筆七分陽剛、三分溫柔,方圓兼融、方藏圓中、圓裹方勁;寫草放而不狂,是動之有牽、靜如臥虎、行若蛟龍;線條自腕肘出,氣象從胸襟起;大膽行筆,筆為王公,身到之處盡呼應;求意到手跟筆墨至,欹正虛實疾緩呼。長期筆耕,對藝術的虔誠,對文學的敬畏,對筆墨的熟稔,造成了宋華平先生秉簫吐劍、劍膽琴心的人品和書品。
當我打開宋華平先生的書法作品集,陣陣濃墨沖鼻一香,字字珠璣晃眼一亮。其作品《(唐)李白·將進酒》四條屏,大氣磅礴,行行似群峰競秀,字字如磐石臥云,文與書珠聯璧合,相得益彰。讓筆者感到情景融于筆墨,筆墨再造情景。此二度創作,極大地豐富了原文的內涵,在一個特定的二維空間里,為我們再現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筆墨四條屏大作,讓人擊節、贊嘆;而在他書寫的行草書長卷許嘉璐《拜祖文》中,為人展現的卻是另一種風姿。作品俊美遒逸、娟秀可人、鶴羽紛披、搖曳生姿;用筆提按結合,分寸拿捏十分到位,虛實相生、強弱相兼、濃淡相宜,如風入竹林,令人心旌搖動、魂醉意迷;最讓筆者感到視覺沖擊力,既而心靈受到震撼的是宋華平先生所書毛澤東《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作品。整篇由五行豎式揮寫而成,第一行十一個字,如勇士列陣、氣勢恢宏、平池涌濤、厚重如鐵、老辣拙實、筆力彌健、淡從腴出、樸自華來;力如滿弓待發,墨似含露欲墜,鋒穎俊爽、萬毫送力、縱橫馳騁、開闔有度。整幅作品以長方為主壯其勢,以圓為輔補其氣,把“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淋漓酣暢地表現出來。那運毫的潛沉、靜拙篤實,讓觀者愈讀愈奇,沉浸在遙深的造境里不能自拔。他變幻莫測、靈動飄逸的行草書,沒有一筆不具古人的面目,又沒有一筆不顯自我之精神。能充分地讓我們感受到行草藝術的那種——力與美的融合、剛與柔的和諧、巧與拙的統一。他筆下的行草既有碑的拙勢恣肆,又有帖的灑脫飄逸。即以碑為體,以帖為用,取碑之雄渾、古雅、勁挺,挾帖之清逸、靈動、酣暢。呈現出來的是風神獨絕、氣骨縱橫的古風古韻;彌漫開來的卻是“意態奇逸、氣象渾穆、骨血洞達”與“蕭散率真、趣多韻足、情態雍容”的相映成趣。觀之,厚重而不乏酣暢之筆,古拙而不失恬靜之韻,素樸而不無險絕之象。其作品整行、整篇墨色的濃淡、干枯、明暗、厚薄等變化十分豐富。他用墨之璀璨生輝、變幻莫測,令人贊嘆不已。
大氣而不失靈動,是筆者對宋華平先生書法藝術風格第三印象。大氣是人生觀的寫照,靈動是天性使然。宋華平先生的創作以自然大方、典雅唯美為宗旨,期望書寫與本心的融合。他對自然的愛好源于個人成長環境,同時也是對于書法審美的一貫堅持?,F實是多變、動蕩、喧囂的,審美意境必須做到安寧、純粹、清幽。當下世界煙火味十足,審美意境就一定要洗盡塵滓,脫盡煙火氣,做到心態自然、心性自然、心境自然。自然就是無妄。他接受并推崇蘇軾的“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觀點,強調自然書寫個人心性,并區分出形之書、神之書、意之書三個層次。形式越做作,越是遠離人的心靈。從個性的角度來說,真正的個性必須和而不同。“和”是抽象的,內在的;“同”是具體的,外在的,著重內在的和諧統一,表現出的是一種文化寬容與文化共享,具有藝術倫理的價值。“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劉熙載《藝概·書概》】宋華平先生扎根中原,臨帖王鐸,兼融二王等諸家,又是第四、五、六屆中國書協理事,可謂風清氣正、德藝雙馨,有位有為。我們這個時代更需要黃鐘大呂、金聲玉振。宋華平先生的大氣書風便集中體現了這種審美情趣??v觀他的行草,無不彰顯先生書風重內涵、講細膩、求神韻、貴風骨、呈大氣的特點。行草線條渾厚遒勁,點畫率意松散,素樸而舒展,如棉裹鐵,勁健渾厚,活潑多姿,力追秦漢,自成一派。運筆穩實自如、從容淡定、筆墨精到;結字嚴謹而方正、雄壯而寬博、收放自如。“勢”是中國古典美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范疇,在書法上指“血脈”“筋脈”。行草書可謂一種“動態”類的字體,其基調是變化。因此是最能適應氣勢美的字體,同時也是最能表現氣勢美的字體。要使靜止的點畫、線條動起來就必須講“勢”,勢是發展變化、流動不息的。宋華平先生注重行草書的氣勢之美,在創作之前充分蓄氣、蓄勢;在創作之中則注意造勢、運勢、趁勢。他一方面通過提按頓挫、輕重快慢的運筆和離合斷續的變化造成筆勢的牽絲映帶、上下連綿,產生出一種節奏,具有音樂的旋律。另一方面又通過上下左右字的穿插避讓、顧盼呼應,使其字的體勢大小正側、左右搖曵,組成和諧的空間關系,產生繪畫的視覺效果。
筆者對宋華平先生書法藝術風格第四個印象:他堅守傳統正脈、推陳出新;堅持德藝雙修、文墨并進。他曾說,書法界的競爭,歸納起來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書法本體實力的較量;第二層次是書法家字外功夫的磨練;第三層次是書法家道德修養和人格力量的抉擇。當代一些書法家比較注重書法本體實力的積累和發揮,而忽視了第二、第三層次的修煉。“積學以儲寶,酌情以富才”【劉勰《文心雕龍》】,宋華平先生十分注重自己的道德文化修養,堅持德藝雙修,文墨并進。這一切無不使得先生的書藝之中潛藏著精致,平實之中蘊含韻味,盡顯中原人之豪放與陽剛,在傳統的關照下更見醇厚與雄放。因為先生深知,中國歷代書法經典,哪個不是從文人學士的筆下流淌出來的。亦就是,書卷氣是養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純粹的書法家是沒有前途的。宋華平先生的行草書章法變化之豐富多彩、錯綜復雜難以名狀,字的大小錯落、用筆的輕重緩急、結體的欹正錯綜等,皆極盡之能事,如落葉繽紛,令人眼花繚亂;滿紙盤旋飛舞,使人目不暇接。他的行草書真可謂隨類生變、觸遇成形,神化自若、變態不窮,靈動天馳、不可方物。論者曾以“雨夾雪”來喻其草書之靈活多變,行草書所具有的“無定質”變化性特征在他的筆下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提按使轉之中一路寫來,在抽象化了的點、畫、線整合之中揮灑性情,顯現出來的卻是閑庭信步的從容、音樂般的韻律、抒情寫意的筆墨情懷。其書法韻律之美猶如湖面泛起層層漣漪,由近而遠,連綿不絕;又猶如撥動古箏響起的音符,琴瑟和鳴,余音裊裊;是那樣從從容容、悠悠然然,那樣如訴如泣。如此般清逸、率真、恬淡之韻,無不彰顯出中原乃至華夏書風領軍人的綜合修養、博大胸襟、高雅情趣、豪邁情懷。
抒情暢心,創造形式美、章法美、立意美是筆者對宋華平先生書法藝術風格的第五印象。品味他的行草書法,時如大江東去一瀉千里之豪邁,時如清泉涓涓般的紓緩,時如一抹月光侵染著淡淡的情致,帶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的快意,一種清清爽爽的流淌,一種可遇不可求的“低吟淺唱”的閑情逸致。觀看他的行草作品,您會感覺到他的桀驁不馴、狂放不羈。他在創作時十分投入,落墨大膽、縱情恣肆,絲毫不加修飾,一氣呵成。不會在意別人是否挑剔,任憑情感的宣泄,只管我寫我意、我抒我情,全然超越了世俗的羈絆。其情感意緒的變化通過他運筆節奏的跌宕起伏表達出來,這是心性的流淌,是生命的律動。天分、勤奮和修養是一個成功的書法家必須具備的幾個要素。宋華平先生有著很高的天分,加之數十年臨池不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同時還具有很好的人格和文化修養。當下是藝術必須自覺又不能全然自覺的時代。對于每個書法家來說,需要平心靜氣做事情。態度決定一切。宋華平先生對于書法有一種發自心底的熱愛,從不人云亦云,更不用說隨波逐流。這就是一種文化自覺。文化自覺體現在對自身和文化的重新審視、定位、傳承和弘揚上。沒有文化的自覺,就沒有藝術創造。對于宋華平先生來說,書法本身就是志業,被當作一種實現自身價值的方式,具有真正獨立的藝術品格。藝術自覺與審美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對于形式和風格的探索及創造。書家風格的演繹與變化無一例外都是對自然、對世界、對文化、對生命的曲折表達,如是,方能創造出耐得品味、流傳經久的作品。書法寫的是人,宋華平先生對待書法的態度很質樸,“偉大也偉大,渺小也渺小,正因為偉大而成雕蟲小技,因為渺小卻看到大千世界”。英國十九世紀的藝術評論家約翰·羅金斯在《偉大藝術與平庸藝術》中曾談道:“偉大的藝術與平庸的藝術之間的區別,并不在于他們處理的手法,或表現的風格,或題材的選擇等等,而主要在于藝術家所一心一意努力奮斗的目標是否崇高。”以平常心去面對,不斷接近書法的真諦,“吾道一以貫之”,用畢生的時間來實踐??芍^“人生朝露,書道千秋”。宋華平的行草書取法王鐸、二王和米芾,點畫精到,峻健有力,用筆灑脫自然,動靜相宜。在行氣和章法上他善于表現一種磅礴的氣勢和跌宕起伏的韻律美、形式美、章法美、立意美,并把自己的夢想和感悟糅入其中,收到了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筆下一派古樸氣象,收放得體,淵源有自,頗受廣大觀者喜愛和藏家青睞。
從總體上來看,宋華平先生對傳統的學習是深入的,對筆法的理解是到位的。他在處理書法作品的章法和形式表現方面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語言。這不僅源于他對傳統的正確理解,也源于他對時代風尚和現實生活的深刻感悟。他沒有那種刻意求新求變的急功近利心理,而是重在不斷深入傳統的基礎上細心領會、慢慢融合,進而達到表現自我心性的目的。他書法的創新和成功已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們相信宋華平先生在此階段性總結和升華的基礎上,定將使自己的書法藝術推向更高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