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欽堂藝術簡介
趙欽堂,男,漢族,1959年10月出生,河南省鄲城縣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1976年7月參加教育教學工作,任鄲城縣第二高級中學書法教師?,F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周口市書協理事、中原書畫院客座教授、太行山書畫院副院長等職。書法作品多次發表于《書法導報》、《書法報》、《周口日報》等多家報刊。
收藏熱線:0371-63752045 / 0371-63754017
擇其所需 成其個性
——讀趙欽堂書法作品隨感 張本平
趙欽堂是改革開放時期成長起來的很有作為的中年書法家。關于他的書法特征已經有不少行家從不同側面發表了很多精辟的見解。這里不再贅述。我想談的一點是,作為一個非美術院校畢業的人,趙欽堂在中原書壇脫穎而出,建立自己獨特的個性面貌,占據一席位置,而且能迎著各種思潮的沖擊,沉穩地邁著前進的步伐,向著自己理想的目標前進。
打開《趙欽堂書法作品選》,俊逸之氣撲面而來,頓覺滿眼清爽。一頁頁讀來,心被趙欽堂書法作品營造的古樸高遠的意境侵潤著,似乎能感受到山間明月松下清泉、奇峰崢嶸星漢璀璨,空靈而清新,在酣暢淋漓的筆墨之中,那份率真,那份灑脫,那份執著仿佛躍然紙上。他的楷書作品,通篇呈現出呼應、開合、虛實、對比,動靜與章法的和諧統一,用筆與氣韻酣暢中和、含蓄蘊積,端莊秀麗、凝重典雅中彌漫著矯健嚴謹、圓潤灑脫的氣息,筆勢的流轉與遞進中構成了整篇的宏大厚重氣勢。
趙欽堂,鄲城人,1959年10月出生,周口師范中文系畢業,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原書畫院專職書法家。他自幼研習魏碑小楷,作品筆力遒勁,追求文化、哲理和情感的自然融合,深沉、莊重、周密中盡顯清麗、婉約、儒雅多思,既有傳統的深厚淵源,又有時代的脈搏跳動。仔細揣摩著他一筆、一字、一行、一篇所展示的不同神態,中國傳統書法氣韻帶著時代風采清香彌漫。
在趙欽堂看來,楷書方方正正、筆力強勁,象征著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楷書之中,最具藝術魅力的要數魏碑小楷。他把蘇東坡論書“大字難于結密而無間,小字難于寬綽有余”的精語作為自己練習書法的標準和原則。
趙欽堂是從文學走上藝術之路的。文學與書法表現語言不同,但是兩者遵循形象思維原理相同。趙欽堂之所以敏感于書法藝術,為傳統的書法語言魅力所吸引,是出自于過人的藝術天賦。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從古代經典與當代名家的創作中獲得許多啟發。他虛心學習,從技巧到觀念??少F的是,他不拘泥于追隨某家某派,不為傳統和當今流行書風的表現模式所束縛,而是取他認為能服務于自己的創作之中的有益的成分。
“退筆如山未是珍,讀書萬卷始通神。”為求得書法真諦,幾十年來,趙欽堂在硯池中勤奮耕耘。他每天除堅持臨帖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不斷加強自身修養,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背誦經典古詩文名句名篇,探求古人意境和胸懷,探尋筆墨和線條關系中蘊涵的人文精神,在傳統文化的海洋里博觀約取,運用到自己的小楷創作中,厚積薄發。在博大精深的古代書法經典中,他刻苦學習古人的書法體式,陶冶自己的氣度,與古人對話中,理解中國書法的獨特精神內涵,在筆墨形式上張揚時代的新風貌,在內涵上把握古典意味與傳承的脈絡。他在《靈飛經》《隋元公墓志》《蘇慈墓志》等歷史名碑帖的臨摹中求筆法篇章布局,在臨寫《宣示表》《張黑女墓志》等書法經典中,參悟楷書中的隸意。他刻苦臨習《文徵明小楷》,在法度嚴謹,筋力豐滿,結構端莊的基礎上體現清新自然的韻律變化,謹嚴而不失活潑飄逸。理愈積而愈精,氣彌煉而彌粹,文化修養和勤學苦練,使趙欽堂的小楷筆墨精道,意境深邃,在熔古鑄今的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造詣,走出了屬于自己的書法之路。他的魏碑小楷書法作品在受到書法界同仁、收藏家和廣大書畫愛好者喜愛的同時,先后榮獲 “新北京,新奧運”全國書法大賽一等獎、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學成果展一等獎、第六屆全國教師三筆字書法大賽毛筆組一等獎、 “平復帖”國際書法大展優秀獎、中國秦皇島書法節優秀獎、中國芮城第三屆書法節百佳獎、第二十六屆中日書法大賽銀獎、中國芮城國際書法節優秀獎、“王鐸杯”全國書法大賽優秀獎、“黃河杯”全國書法大賽優秀獎等眾多國際國內大獎。他的作品入編三十多部全國書法大賽作品集,作為中國楷書書法的代表參加一系列國際書法交流活動,在日本及馬來西亞等國展出。
“墨分五色”,品讀趙欽堂的書法作品,在墨色濃淡中讀出的是長河浩蕩、天地悠悠……古人評論書法“融天機于自得,會群妙于一心”。趙欽堂直抒胸臆,筆走龍蛇,其作品流露出謙和的君子之風、儒雅靜逸之氣,給人以質樸、率真的內蘊意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品質與格調在書法中得到了明顯的展示。書作中的儒雅靜逸之氣是他思想境界和文學修養的折射。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種灑脫與執著,亦是他經歷艱辛依然昂揚向上的精神寫照。他汲取了中國深厚的儒釋道傳統文化,又將高昂的時代精神融入其中。并將自己豐富的人生感悟滲透到筆墨之間,這就使得他的書法作品能夠讓人讀出許多人生境遇和風云際會,因而他的書法藝術就變得更加意味深長了。
趙欽堂崇尚林散之先生“獨能畫我胸中竹,豈肯隨人腳后塵,既學古人又變古,天機流露出精神”的書畫觀,書法作品氣象高古,蘊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師古而不泥古,突出了剛毅、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從嚴格的傳統法度中表現出情感的自由,融入自己多年來對書法創作藝術的獨到理解,銳意創新而又不落時俗,筆力遒勁富于變化,揮灑之間一派生機,袒露出從容穩健、磊落坦蕩之風骨氣韻,令人遐思、耐人尋味。他的書法作品《赤壁賦》,洋洋灑灑,跳躍縱橫,立意、起結、承轉,入古出新,風貌清逸,峭拔天外,氣韻流轉,神采飛揚。隨著書法作品中營造的意境,觀烽火冷卻后的陡峭崖壁,寂寥的天宇下,浩蕩的長江中,扁舟一葉,明月千里,令人隨著蘇軾的文心禪意,陡然生出萬般感慨。這錦繡的文字,傳承著千百年的夢想,裝飾了中國文人物我一體的宇宙觀和浪跡山水獲得身心自由的憧憬。他的代表作品長卷《老子道德經》灑脫清俊,古拙大氣、渾厚穩重。運筆如行云流水而不失規矩法度,縱橫捭闔、波瀾起伏,用搖曳多姿、卓爾不群的結構和筆墨闡釋了中國古典哲學巨著的文化精髓。他的精品之作《心經》《滕王閣序》《岳陽樓記》《陋室銘》等凝重渾厚,在濃郁的書卷氣息中,給人以無掛無礙、爽凈清心的空靈享受。“煙花三月下揚州”,讀著趙欽堂書法作品《古詩詞名篇選抄》中的句子,欣賞墨香中被中國古典文化浸潤滋養的氤氳詩意,江南的煙雨微茫、塞北的暗香疏影仿佛都化作心中的一簾幽夢,夢里的一枕波濤,一如詩里畫里的情景。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書法作品蘊含的文化品位與書法家的氣質、學識、靈性、修養及閱歷密切相關,好的書法作品盡顯作者深沉的文化素養和深厚的書法功底。趙欽堂的書法作品凝練生動中帶著秀逸和蒼勁,如二月花似三秋樹,有根植傳統文化沃土中的標新立異氣度非凡,也有博采眾長后的削繁就簡匠心獨運。真實地反映了他真摯坦率、瀟灑磊落的風骨和橫溢的才華。
說起書法學習和創作,趙欽堂心中滿是感動。他感謝在中國書協培訓中心,劉文華、李松等導師的悉心指教,他也深深感恩家鄉“老子煉丹之地”的熱土給予他的文化滋養。
趙欽堂的家鄉河南鄲城,是中國傳統道教文化的發源地,傳說老子曾在此煉丹,這里也是鬼谷子王禪的故里。當地民間的神話傳說與老子煉丹的傳說緊密相連,是洺河流域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鄲城五千年文明史中光輝燦爛的一頁。蒼天清寂,四野茫茫,幾千年來,無數的歷史片段被湮沒在風雨中,埋藏到泥土里。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方土地的鐘靈毓秀滋養了趙欽堂書法作品中的厚重與瀟灑,增加了他書法作品中的磊落灑脫之氣。他深深地熱愛著這片土地,他用赤誠的心匯報家鄉熱土,用自己的書法作品為故鄉增光添彩。在他的書法作品中,有家鄉原野的悠遠、蒼勁、靜謐、含蓄、蘊藉,和夢幻般的生動浪漫,有帶著沒有任何裝飾的靈秀和孤傲,也充盈著說不出的人文精神。
日月的背上承載了太多的希望和失望,在太喧囂的時候悄然留一份恬靜給自己。欣賞趙欽堂的書法作品,沒有喧囂和浮躁,只有熱烈與淡泊。墨香中,熱烈是一種酒,帶著紅泥爐邊的溫暖,帶著中國傳統文化的馨香,而淡泊是一種冷艷,如綻放的梅花,如飄揚的雪。筆底風云,心中天地。古人論詩講究“味外味”,書法作品是含蓄雋永,耐人尋味的藝術形式,“味外味”也是其審美過程中的固有特性。欣賞趙欽堂的書法作品,在書法韻味的多重性和延展性中徘徊,濃濃淡淡的墨香洋溢著生命的華彩。就像樹木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小草有自己腳下的泥土,人也有相對固定的生存空間。在相對狹小的空間工作、生活,心卻不能狹小。欣賞趙欽堂的書法作品,字里行間的風歌雨韻給平淡的生活增加了許多情趣,使人心中避免了平庸、矯飾、無聊,生活中多了空靈和寧靜。人生會有無數看不厭的青山,會有許多走了又走的長路,會邂逅燦爛的星光,會傾聽幽微的天籟,會珍藏一片云、一枝花、一個溫馨的微笑、一聲親切的問候、一個期待著的卻不知道會不會實現的春天的約定……但是,當在不經意間欣賞到趙欽堂的小楷書法作品,滄海桑田也不過和此時的心境一樣悠遠淡泊。
趙欽堂的書法作品是中國傳統書法息壤在現代開出的璀璨花朵,有水的溫柔活潑、山的沉靜高貴。他的書法創作還在前進的過程中。憑借敏銳直覺和理性思考精神,還有勤奮和悟性,一個形象更豐滿,更有思想深度的書法家趙欽堂正在我們面前出現。
(作者張本平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鄭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中原書畫院院長、《中原書畫報》總編,作家、書畫評論家。)





